当前时间:

家有喜事捎给总书记-k8凯发国际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3-05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
先后5次来到河南考察调研
每到一处
他都深入到农村一个个家庭
同群众促膝交谈
详细询问生产生活情况
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
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
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切实加大“三农”工作力度
农民生产生活有了质的改变
家家有喜事,户户有变化
本报特选取几户有代表性的家庭
反映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喜人变化
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
中原大地农村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


新县田铺大塆
老支书韩家旭:“我们家喜事连连”

做好工作,落实任务,化风险为机遇;要针对“难啃的硬骨头”精准施策解决问题,推进国家发展的进行。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习近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春雪消融,青山叠翠。天蓝云白的青龙岭下,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愈发迷人。


3月2日,坐在村口磨得锃亮的元宝石上,老支书韩家旭用几句脱口而出的“顺口溜”,道出了让他每日喜上眉梢的幸福事:“又是一年春来到,山也欢来水也笑。大塆寄情安乡愁,村美人乐享美好。父慈子孝家和睦,田园生活乐逍遥。老骥伏枥焕新彩,阖家喜迎龙宝宝。”

在基层干了一辈子,最让韩家旭津津乐道的是: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深入田铺大塆,沿着村间小路,走进一家家创客小店、一户户村民家中,还强调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老区人民牢记嘱托,把田铺大塆建设得越来越美,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民宿、餐馆、创客小店也红红火火……

韩家旭激动地说:“这些年,老区人民不断在保护良好生态、改造传统村落、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群众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去年年初,年富力强的韩启俊经过换届选举,接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但韩家旭却闲不下来,被乡里返聘担任了敬老院院长。

敬老院原本建在村口小河边,后来择址新建,选在新修的旅游路旁,还紧邻着乡卫生院。

“今年敬老院又开始扩建,计划到秋季,除供养五保老人外,还向社会开放,以便让更多的农村老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幸福养老。”韩家旭兴奋地说。

“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甜,我们家同样也是喜事连连。儿子考到苏河镇,广阔乡村任施展。大塆建成了景区,儿媳成了解说员。最让我和老伴儿高兴的是,儿媳妇马上要生龙宝宝了,预产期就在这几天!哈哈哈哈……”一阵风来,老支书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光山县东岳村
四方景家庭农场杨长太:“生活像草莓一样甜”

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习近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3月2日,天气晴好。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杨长太和妻子起了个大早。根据以往经验,周末的游客量将会比往日多几倍,他那6个大棚的草莓,又可以卖个好价钱了。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草莓种植基地,场主杨长太和妻子正在采摘草莓。谢万柏 摄 

“自总书记来过咱东岳村后,俺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这生活啊,那真是像红了的草莓一样甜!”掀开大棚的门帘,看着棚内结满了红彤彤的草莓,杨长太脸上乐开了花。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来到东岳村,考察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并同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亲切交流,强调“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按照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我们全家人越干越有劲。家庭农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亩以上,而且全部改种‘兆优5431’优质稻,产出的绿色稻米煮饭特别香,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增产增收不说,县里还给良种补贴。”杨长太乐呵呵地说,他还带着乡亲们一起,把村里的荒山开出来,种上了茶叶、油茶。后来又结合实际,琢磨出一个致富新路子——向山上要粮,向树上要油,在油茶林下套种小麦、玉米、油菜等,每亩增收净利600多元。

“尽管去年天气不给力,但在农技部门科学指导下,农场粮食仍然大丰收,仅水稻就收了60多万斤。”杨长太指着春雪融化后的山坡说,“新栽的油茶树年前也开了花,今年就要挂果了。去年冬天,我在油茶林下种上了油菜。再过个把月,漫山遍野油菜花开,咱东岳村就更美了!”

“农场年年好收成,群众跟着得实惠,我们家更是喜事连连。”拎着装满草莓的小果篮,杨长太笑着说,“儿子大学毕业考进了邻市的农商行,他女朋友今年也毕业。两家商量好了,今年秋天就把喜事办了。这不,房子已经装修好了,下个月再给儿子买台车,就等着好日子到来了!”

兰考县张庄村
张庄村村民代莲叶:“幸福路越走越宽敞”

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习近平

正月里,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的幸福路上热闹非凡。张中利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砚庆 史长来

“当时看到总书记走过来,我激动得不得了。我说,总书记您好,吃花生吧!总书记剥了个花生吃,说花生很好,种得够吃吗?我说花生打油吃,吃不完就卖。总书记连声说好。”虽然时间过去马上10年了,但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民代莲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旧激动不已。

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张庄。从张景枝老人家出来,经过代莲叶家门口时停下脚步,和正在分拣花生的她亲切交谈,并品尝了她家的一颗花生。

代莲叶是张庄村老党支部书记文伟清的妻子,今年已75岁。老两口身体硬朗,两女一子分别在郑州、兰考安家立业,孙子、外孙中大的已上了大学。

“咋能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们这个小村子,我们两口子又都和总书记问了好。”当了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文伟清忆起当时,马上精神起来,“感谢总书记,感谢党和政府,让俺这个穷村变了样。”

当年的贫困村,如今已是街道整洁、规划统一的美丽乡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分类垃圾桶,全村实现了wifi覆盖。村里还专门开设了桐花书院,供村民阅读书报、学习技能。村里人生活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73岁的文伟清有泥瓦工的手艺,至今还在不停地为村里变得更美而忙碌。

张庄村近年来持续发展富民产业,村民的收入来源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代莲叶家对面,年前办起了“幸福食堂”,为村里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用餐服务。虽然年龄还不“及格”,享受不到这项服务,但天天看着村里的老人们开开心心赶来吃饭,老两口也觉着幸福。

“看着村子越变越美,俺老两口是哪儿也不想去,就愿意种上几亩花生,在家养好身体,多享受几年好日子,我们的幸福路真是越走越宽敞!”代莲叶笑呵呵地说。

尉氏县张市镇
张市镇纪委书记王华君:“在基层助力群众致富很自豪”

乡镇要从实际出发,把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结合起来,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习近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砚庆 史长来
3月2日,讲起十年前的那一天,王华君依然很激动。王华君现任尉氏县张市镇纪委书记,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市镇考察并召开座谈会,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王华君有幸参加了此次座谈。

那天天朗气清,总书记走进房间后逐一和我们握手,非常和蔼可亲,坐下来说话跟唠家常一样。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华君历历在目。

座谈会上,总书记如数家珍地讲解着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并提出乡镇工作“三结合”的重要指示,由此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遵循。

“十年来,总书记的话一直萦绕在我耳边,铭记在我心间。”王华君说,十年来,他从一名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镇干部,从未离开张市镇,一直在和群众打交道。

王华君的老家在滑县,2007年大学毕业后到广东打工,相识了同校同学杨威,并相爱。之后回到爱人的家乡尉氏县张市镇,组建了家庭。2009年,王华君成为张市镇张市村的大学生村官,于2015年考取公务员,到张市镇政府工作,从一名大学生村官变成了乡镇包村干部。

“我在乡镇也干习惯了,忙点充实!”王华君说镇里的各项工作她基本都做过,工会、妇联、团委……几乎样样不落,“每天能到村里转转,和群众唠唠家常,现场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感觉心里很踏实。”

王华君还是一名优秀的宣讲员。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她走遍张市镇25个行政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听得懂的语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小切口”解析“大道理”。

“在基层助力群众致富,看着群众生活一步一步改善了、提高了,我很自豪!”王华君说,如今张市镇25个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颜值”一再提升,“由外而内”助推着村风文明。镇里每年都办“人人持证”技能培训,包括月嫂、保育员、电焊工等免费培训,提高了群众的工作能力,开拓了群众挣钱的门路。群众富裕了,每次她到村里,群众对她都像街坊邻居一样亲。

淅川县邹庄村
邹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通讯员 申东
“今年我们邹庄村成功创成了3a级旅游景区,未来还要往4a级、5a级努力。现在真是家在景区、富在门前,幸福生活比我们种的草莓都甜!”3月2日,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站在村里“江山论”广场前,为游客讲述着村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庄移民新村,实地了解南水北调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总书记深情的话语,让我们倍感振奋。”邹会彦满心欢喜,“近3年来,邹庄村与邻近的3个村成立联合党支部,流转土地1000多亩,整合利用移民后扶项目和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了375座大棚,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草莓、苕尖轮作种植,种苗、技术、销售等由公司统一负责。其中,310座租给龙头企业使用,65座由村民入股的农业合作社经营,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村民不仅有地租和务工收入,还能享受分红。”

产业的兴旺还只是一部分,现在邹庄村既卖产品,又卖风景,更卖文化。

村里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了“涌泉”“江山论”“掘井人”等15个红色旅游观光点,成了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大邹庄”。

“我也被文旅公司聘为特约讲解员,把我们的故事讲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听。”邹会彦高兴地说。

更让邹会彦开心的是,从在外地务工到回村里“创业”,不仅没耽误致富,两个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学,将来学成归来,也一定能造福家乡百姓。

“我们现在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生活比‘果’甜!”邹会彦幸福的笑容绽放开来。

来源:河南日报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k8凯发国际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邮编:450008    k8凯发国际官网入口的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手机站
  •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