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苏东坡何以“定风波”丨大河风物-k8凯发国际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3-08-2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又名苏东坡)病逝,终年64岁。如今,东坡先生已离世近千年,但他从未真正离开,留给世人的也不仅仅是诗词名句,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旷达、“诗酒趁年华”的乐观向上、“不思量,自难忘”的浓情相思……都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如今,苏轼的长眠之地——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历经风雨沧桑,跨越时空阻隔,不仅成为一处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更成了一个聚合情感的文化场域,吸引着人们前来寻找灵感和文化滋养。

三苏父子塑像
他是一个乐天派
几遭贬谪仍笑对人生


三苏园位于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背靠嵩山余脉中顶莲花山。这里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兄弟二人的遗骨和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

阳光下的三苏园游人稀疏,时有鸟鸣啁啾,更添几分静谧肃穆之意。偌大园区由三苏纪念馆、三苏祠、广庆寺、东坡碑林、苏轼中年布衣像、三苏陵园等组成。徜徉其间,苏轼一生中乐天知命、人生旷达的形象如在眼前。

一代文豪埋骨河南

“苏轼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葬于郏县的,距今已经900多年了。”郏县作为苏轼长眠之地,和其出生地四川眉山、成名地河南开封及宦游地、贬谪地密州、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成为18个主要纪念地之一。

在群星闪耀的宋代,苏轼在文人雅士“天团”中也毫不逊色,诗词文赋及书画方面皆登峰造极,堪称“全能选手”。尤其诗词创作影响深远,其词冲破了“诗庄词媚”的藩篱,开豪放派先河。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官宦生涯中曾遭遇了三次贬谪,相继被贬黄州、惠州,最远被贬至荒凉的儋州,任何困境逆境他都能从容面对、旷达处世,可以说是一个乐天知命的乐天派。

三苏园三苏纪念馆里,展示着与苏轼有关的众多文史资料、图片、实物等,其中的一首词作《定风波》,最能体现苏轼从容旷达的人生处世哲学思想。

东坡碑林

为纪念苏轼逝世900周年而建的东坡碑林,汇集了国内190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书写其著名诗文136篇,其中最具创意的是“大江东去碑园”。在这个园子里,100位书法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书写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洋洋大观,气势磅礴。碑廊四周的石碑上,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尽在其中。

与河南渊源深
写出相关诗作百余首


受家庭影响,苏轼年少即饱读诗书,20岁考中进士,曾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曾任礼部尚书等要职。

尽管遭遇过三次贬谪,大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的生活方式却很风雅,即使失意之时也坚持创作,过出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局部)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黄庭坚、米芾、秦观等诸多名家常常是他的座上宾。他每到一地,以文会友,饮酒作诗。杭州西湖泛舟,他写下千古绝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贬谪黄州,他游历赤壁,写出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即使酩酊大醉,夜里醒来他仍会坚持读书,“披展至倦而寝”。有学者统计,他一生作诗流传于后世的有2700多首,史籍留存诗词共有474首。

苏轼生在四川、葬在河南,一生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考证,早在宋仁宗时期的1056年,苏轼和父亲、弟弟一起,过郏县、襄城县赴京赶考,次年,兄弟两人均金榜题名。三年后又再次离川赴京,途经叶县、郏县等地。

三苏祠

苏轼一生多次到河南,中原大地几乎处处留有他的足迹。在叶县,他了解到汉代叶县县令王乔升仙一事时,写下“王乔古仙子,时出观人寰”等诗句。在郏县,他前往张良故里;在宝丰,到龙兴寺观吴画殿;在汝州,登砚山赏武则天书法。

1084年正月至1085年六月,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一年半的时间里,共创作出138首诗词、112篇文章,其中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和收入中学课本的《石钟山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是处青山可埋骨”
世人景仰大文豪


一代大文豪苏轼走到生命尽头之时,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道:“即死,葬我嵩山下。”究竟将苏轼葬于嵩山何处,苏辙文章中记载:“盘桓卜吉,默相其风土”。最后,墓地选定在小峨眉山下的箕形山坳里。苏轼的三个儿子扶柩迁葬于郏县钧台乡上瑞里,即如今的郏县苏坟村。

苏轼与弟弟苏辙一生患难与共,手足情深。1112年苏辙卒,其子将其葬于此地。200余年后的1350年,郏县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冢于此。

苏东坡中年布衣像

早在苏洵携子赴京赶考时就曾写过诗篇,内有“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当吾庐”的意愿。苏轼也有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如今的三苏陵园翠柏掩映,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昭示了后人对三苏的极高评价。

三苏陵园内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陵园内遍植柏树,参天蔽日,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被人们称为“思乡柏”。

三苏园里成片的“思乡柏”

苏轼去世900余年来,深为历代人士所景仰。他所生活的时代,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宋人“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方式和极简美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称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林语堂在所著的《苏东坡传》中写道:“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东坡的全貌。”

一代大文豪埋骨郏县,也为郏县增添了文化上的厚重。多年来,三苏园及苏轼墓数次修葺,已成为平顶山市外八景之首和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平顶山市多次举办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苏轼长眠之地引得国内外人士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三苏园景区

余光中曾说: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在世人眼中,苏轼是一个集才华、颜值、幽默、洒脱于一身的千古完人。然而,在他满身光环的背后,却藏着坎坷不堪的命运。苏轼为官四十余载,被贬时间就长达三十三年,数次辗转,活得风雨飘摇,过得居无定所,好几次险些丧命于被贬途中。

如此境遇下,他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慌不忙地将生命活出了另一种姿态,把“失意”活成了“诗意”,把人生的种种“风波”写进了《定风波》,就像诗中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菜根谭》里写道,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越是失意和低谷,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心性。正如林语堂为苏轼写过的传记中所述:“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来源:“金豫网言”微信公众号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k8凯发国际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邮编:450008    k8凯发国际官网入口的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手机站
  •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